不是好不好,而是用不用?
要说 OpenStack 的优点,技术人员能说出一堆词汇,如开源、弹性、稳定、可扩展、迅速搭建私有云、对硬件要求不高、解耦、能快速扩展新业务等等。但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何这么少。
国内传统企业用的少,互联网公司用了不少了,创业公司捣鼓 OpenStack 部署公有云服务的业务也不少了,总体看 OpenStack 水平高的人不在数量巨大的传统企业里,当前人员也不存在这个流向,更重要的是传统企业没有合适的在 OpenStack 上跑的 workload。因此少。
一个数据是,这两年计划部署 OpenStack 的企业为 84%,可见大多数企业仍观望。这问题出在哪里?
原因同上。
技术仍旧是问题。OpenStack 的问题是半年快速迭代,发布新产品,速度太快,老版本跟不上。理论上,新版本向下兼容。但在一些版本较大改动,加入新的功能时,如果企业已经深度应用了旧版本,可能面临技术无法升级,或者需要重度开发的问题。
开发改动大么?那些地方大改动了?深度开发的部分是什么组件?是遵循了向下一个版本兼容的原则了么?代码提交会社区了么?OpenStack 社区版升级了,企业就一定要升级旧的版本么?什么情况下升级版本?什么情况下打补丁知道么?OpenStack 是云操作系统,我们看到的常见的开发场景是:界面友好度的调整、虚拟机功能的增强、辅助管理功能的增加等等。如果基于某个版本把这些附加功能开发出来了,其实业务需求清晰和随后调整不大的话,其实是可以用一定时间的。升级有两个原因:修复 bug,增加新版本的功能。我见过创业公司把之前开发的东西一次一次废掉重来的情况,主要原因还是他们首先不能提交代码会社区,其次开发的东西不是外挂式和主框架松耦合的。企业面对开发是谨慎的,往往不会在投入大量功能评估后,在清晰的需求下二次开发。二次开发做的多得还是想做 OpenStack 生意的创业公司,而传统企业的这些金主客户,我感觉他们还真没有这个需求和闲工夫。因此开发重,不能平滑进入下一代新版本不是用的少和不用的原因。
另外与企业规模有关。多大企业需要使用 OpenStack,需要部署在哪些生产环境,是否是全面替代,还是迁移,包括从 VMware 迁移到 OpenStack,或者是新应用局部部署 OpenStack?这些不考虑清楚,没办法应用。
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误区,太多人这么想了。从 VMWare 迁移到 OpenStack 真的这么重要么?真的存在这个场景了?服务器虚拟化和 OpenStack 是两种同类型的基础架构技术。服务器虚拟化跑传统的有状态应用;OpenStack 跑需要弹性扩展的无状态应用。有状态应用不适合跑在 OpenStack 上。也不太可能不做任何改变就能适应 OpenStack 环境。企业的无状态应用少,但这是一个发展过程和阶段。原因在于无状态应用和合适在 OpenStack 上跑得 workload 太少了。企业目前的应用 workload 是因,OpenStack 部署少是果。不存在 OpenStack 替代服务器虚拟化的事情,他俩会并存很长时间,不是非黑即白的替代逻辑。
当前看,对企业应用需求的评估太少,大多是 IT 产业(厂商)一头热,鼓吹 OpenStack 太好,反而令人生疑。
说的好就怀疑了?这里说的应用需求评估有两方面。或者两个理解方向。这里可能是说 OpenStack 功能性方面,客观的讲,当一个技术在风口上的时候,说好话的多,这是客观规律,多年前服务器虚拟化也这样,现在热度低了,它再发新版本大家连个搭理的功夫都没有了,也没有啥评测文章出来,这都是自然规律。OpenStack 也有失去热捧的那天,我最近看了一些基于它创业的技术型公司也都在反思和总结经验中。
怎么用,谁来带头?
当前案例也有,如电信运营商阿尔卡特朗讯(名字太长,以后会不会再加上西门子诺基亚)、诺基亚、西班牙电信;汽车领域宝马汽车、银行企业西班牙 BBVA、传媒领域时代华纳有线等。这些企业具有标杆意义,不具有示范效应。企业规模不一样,生产环境不同,这是最大的不同。这些案例最明显的是以信息为核心资源的企业,IT 系统建设较为完善和复杂,有意愿、有钱尝试新的 IT 技术。
规模、环境、以信息为核心资源、IT 成熟、有意愿、有钱;这些都不能说成是中外企业 IT 的差异,也完全和是否用 OpenStack 无关的因素。我朝存在大量的传统大型企业,都已经排名全球 100 强了,很多是我们的客户。它们的市值比以上公司大得多。举个例子:CCB 的市值是 2015 年 4 月 30 日 - 成交量 4.88 亿股 市值 18,151.51 亿;宝马的市值是 2012 年 12 月 宝马市值增至奔驰两倍 达 3700 亿元;这么高大上制造型企业,连 CCB 的零头都不如。
总体看,当前应用较多的是 IT 产公司(包括互联网公司),国内互联网公司如去哪儿、携程等公司都有应用。
传统的金融部门呢,我国核心的制造企业呢?可能本人孤陋寡闻,如果多一些传统企业的案例会好一些。
做过 OpenStack 测试的,验证过功能的很多,包括我以前了解的 CloudStack 的测试和评估也很多。金融行业企业它们都懂 OpenStack,甚至有些做定制开发的也有。这些作者可能确实看不到。他们已经准备好了,时间到了,无状态的合适的 workload 出现了,OpenStack 这种东西自然就上去了,根本不用急着看案例。
这么多企业如何选择?
每个厂商说完 OpenStack 的好处之后,必然要说自己公司长处,这对用户来说,容易困扰:市面上一堆的 IT 企业,该如何选择?比如中国,传统 IT 企业几乎都有 OpenStack 的团队,如红帽、HP、戴尔、IBM、华为等;还有些初创企业如 AWcloud 、99cloud 等,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。
企业自己的 OpenStack 专业团队还真不多见,现在传统企业还没有合适 workload 就养一堆 OpenStack 工程师是罕见的。
红帽说自己的优点是,在开源方面具有优势,懂底层的代码,而像 HP 这样的公司,自己写了 Unix 代码,比较封闭等。它强调的是开源。
红帽就是做开源的,无需强调开源了好么?这也不是红帽的优势。红帽在 OpenStack 上做的工作和他在 RHEL 上的工作、和在 JBoss,在 Ceph,在其他任何产品上做的工作和优势没有任何差异,就是“提供企业支持”,提供长生命周期的企业支持。懂底层代码的人很多很多,红帽其中的一部分。而从公司层面,提供商业化发行版,并且对其发出的每个版本做长生命周期的企业支持和服务,是很少的公司可以做的。这是红帽的优势。作者对开源业务模式欠了解。
当然,像华为这种公司也可以强调是软硬件通吃,更能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。像联想这种公司,可以强调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,以及对行业的理解能力。
不评价。
都有道理,如果要选择,还是选择资金实力、历史悠久的公司可能靠谱一些。有些初创企业在技术上领先,但它们的首要问题是活下来,才能保障 3~5 年的服务期。
OpenStack 的全方位长期的核心级别技术服务是很重要的。
运维之后,是否被绑定 IT 公司?
企业要上 OpenStack,最缺的是技术人,而不是钱、技术等问题。
市场上 OpenStack 人员不少了,真的有岗位出来,肯出钱,从业者不成问题。
着重说明的是,OpenStack 不是产品,只是架构。所以,在开源社区开发的各类版本,只有在“封装”之后才可以使用。一般的企业不具备这种技术实力,所以需要 IT 公司帮助实施、运维、开发等工作。
封装之后可用是个普遍的错误观点,纯属于界面看着难受不改就不用的想法。选择合适的发行版,附加有能力的公司来做架构设计和实施,虚拟机就可以跑起来了,就可以上线了。不做定制开发就用了的也大有人在。我也问过一个云计算创业的公司,你们用的什么版本?回答是我们选择了一个版本就是部署了,碰到 bug 我们自己的研发就看代码搞定了。它们关注的事提供虚拟机给客户,这才是业务。
极端的情况,假如企业用了 A 公司提供的某个版本的产品,A 公司忽然倒闭或者技术实力跟不上,无法后续运维,B 公司接手是否可行?理论上可以,由于代码开源,B 公司可以直接读 A 公司开发过的产品;但实际操作,要看系统规模的大小,以及复杂度。毕竟,当前是推广阶段,这种实施失败的案例极少。
要看开发的是什么?有代码就可以维护的。规模大小和复杂是无法接手的因素么?他俩加一起也不能就直接推出接不上手吧?在这种场景下,现实项目的操作实践是,抛弃 A 公司做的,B 公司再从头做一遍。看到的项目案例也是这样。
中国企业的贡献有多大?
如果只从基金会来看,中国企业仍旧没有进入核心层。基金会的白金会员只有 8 个名额,AT&T、惠普、IBM、Inetl、Rackspace、Red Hat 和 SUSE 等,每年缴纳 50 万美金的费用。除非有企业退出,否则不可能进入。在最新的 Kilo 版本中,按照贡献代码数来计算,中国企业贡献最多的几位是华为、99Cloud、Awcloud、Kylin Cloud(为啥都叫 Cloud);尤其是华为,代码贡献是 2681,远超其他公司。有嘉宾解释这个排名时说,华为人也太多了,别家都是初创企业,比不了。这种大公司一旦下决心布局,立即显示出整体的优势,举个例子,如联想在 2015 年 1 月加入基金会,3 月就正式成为企业代码贡献者,以它的战略和技术背景来看,绝对是 2015 年黑马。当然,初创公司的专注度、贴身的服务能力、快速的反应能力,也是大公司比不了的,各有所长。中国企业在这一轮技术升级中,几乎都抓住了好机会。接下来要比战略和市场行动了,其实是一场长跑。
国人对 OpenStack 的贡献多少?和企业是否用 OpenStack 也没有必要的联系。OpenStack 的出现,也不是给企业 IT 带来整体升级的机会。现实看 OpenStack 只是一种基础架构技术而已。它和传统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是同层面的东西。只是它带有更多的和网络存储技术的相关性;特别是在网络、存储相关的技术上确实颠覆传统技术的势头十足。但是这只是现象。实际变了么?
后续问题是什么?
总体感觉,OpenStack 已经过了市场炒作期,完胜其他三个开源架构;但处于普及期,尚未真正进入大规模的应用阶段。有技术原因,也有市场原因,还有厂商推广原因。比如技术,每一个版本的功能是否有较大提升,在新技术之间的快速迭代和平衡问题,怎么做好开源的商业化问题,又不能受控于几家核心的企业?在打包后的产品中,怎么解决各个厂商分化的问题?
纠结下一个版本新功能的人,属于根本不知道自己当前需要使用 OpenStack 什么功能的人。上游大厂的利益划分和最终对用户的影响并不大。各个厂商提供的功能和模块往往是不冲突的,即使是是重叠了,对用户也是好事。OpenStack 架构最大的好处就在于,它是分布式架构,任何一个用户不可能用足它的全功能场景。常规跑虚拟机的场景用到了 OpenStack 的全套功能的很小一部分。当然 OpenStack 社区虽然没把用户的利益完全放在第一位,对用户来说,用户是由自由选择其中的任何功能组件的,就是搭积木而已。
比如市场,对于企业来说,如何选择合适的机会应用,这考量 IT 企业对 OpenStack 的全面评估以及对自己业务的评估,而不仅仅站在 IT 的角度看技术发展。其实,最考验的是 IT 厂商的交付能力、运维能力以及服务能力,这才是最关键的。没有交付能力的 IT 厂商,你再吹捧 OpenStack 的好处,那也是别人家的,也是圈子内的,和你没有一毛钱关系。用户要的是效率,是业务的可靠性和连续性,是 IT 的扩展性和精简、敏捷、高效,不站在用户角度推广 OpenStack 的厂商就是耍流氓。
红帽本身来讲看的还是发布的发行版是否足够稳定,是否修复了足够的 bug,是否在安装部署方面有提升。其它交付和运维等等是周边生态系统公司的范围。红帽对 OpenStack 社区的重要价值,还在于向社区提交 bug 修复,这些 bug 很多都是红帽客户碰到的。一旦提交成功了,未来版本中基本就没有这个问题了。
真实情况是,云计算还没有真正普及,怎么谈 OpenStack 的应用呢?
敢问云计算怎么才算是真正普及?OpenStack 也不是填饱肚子的最后一个馒头。云计算相关技术发展的还不够快么?君不见容器如日中天么?那天人们谈云计算,不谈 OpenStack 的可能都有,OpenStack 只是云计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场景而已。
比如推广,要接地气,要说人话,不能自说自话,一厢情愿的说自己好。
凡是开这种会,没人说自己不好的对么?
在饭桌上听来的段子。在香港 OpenStack 峰会中,某企业也学其他厂商发帽子,由于企业 LOGO 是绿色的,它发的竟然是“绿帽子”。还有一家企业,觉得要贴合中国元素,在展台挂上了灯笼。不过是“白灯笼”,不是红灯笼。可想而知,这两排慎人的白灯笼,距离用户有多远就滚多远吧。
。。。。。!!!!